当前位置:新武汉网 > 资讯

蜕变中的武汉:万亿市场,风起云涌

2020年09月22日 17:54:04 来源:互联网  阅读:-

近期,武汉一些媒体报道称,2020年9月28日和29日,武汉市政府将组织举办“2020武汉高质量发展(全球)资本大会”,旨在整合全球战略资源,发掘机遇,为邀请央企国企领导、民营企业巨头、投资大咖和国际国内著名学者为武汉的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这也将是武汉疫情后刮起的一场最大规模的国际级头脑风暴。

在武汉市政府的规划中,集成电路产业、光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大健康产业、数字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智能制造及高端装备产业、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是未来重点发展方向,到2022年全市重点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要达到1.7万亿元。

为实现这一宏图,需要借力于武汉高校资源、产业集群基础、政策引导以及资本助力。因此,“2020武汉高质量发展(全球)资本大会”设置了多个平行分论坛和路演大赛等环节,聚焦基础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和电力电器设备四大武汉核心行业。

江城的桅杆已立,起风了,万亿级的市场等待各方开拓。

产学研一体化,推动技术落地

武汉与前沿技术势力无缝衔接,与当地产学研相结合的背景密不可分。武汉将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胜势,以科技创新驱动传统动能提档升级。

作为中南地区核心城市,武汉汇聚了全国的诸多高校资源,目前共有89所大学,其中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七所副部级教育部直属高校。武汉的在校大学生数量达到120万,位居全球第一。在全国经济总量排名前十的城市中,武汉在校生人数占该城市常住人口的比重位列第一,达到10%。

与高校资源相应的是,武汉的科研实力在全国首屈一指。武汉共有19个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位居全国第四。近年来武汉研究与工业机构的投资高达370多亿,研发所投资的金额占武汉GDP的3.1%。根据英国《自然》杂志发布的《2018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200强名单,武汉排名19,在中国科研城市中,仅次于北京、上海和南京,居于全国第4位。

在武汉,高校与企业强强联手,优势互补,成为产学研结合的典范。例如,在氢能整车领域,国内最早从事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研究的车企之一东风汽车早在2005年就和武汉理工大学开展了燃料电池技术的合作,共同开发了“楚天一号”乘用车和“楚天二号”中巴车。再比如,当地的制造业信息化公司武汉制信是华中科技大学的校属企业,创始人、著名制造业专家李培根曾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充沛的院士专家资源,构成了一座丰富的知识宝矿,今年年初武汉院士总数达到78位,位居全国城市前列。在北斗领域,全国共有14位两院院士,其中9位在武汉。

“院士经济”在武汉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应用。武汉的北斗公司依迅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及团队合作,突破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开发交通、安防、车联网、物联网等领域北斗应用产品。武汉多倍体生物科技公司与著名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协作攻关多倍体水稻育种技术。东风(武汉)实业公司牵手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栋,正在攻坚高强度、轻量化热成形技术。

为充分发挥院士专家的领航优势,武汉还发布了《院士专家引领十大高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47名院士、37名专家参与到光电子产业、人工智能、数字产业、量子技术产业、超级计算产业、电磁能产业、氢能产业、高端装备产业、新材料产业、大健康产业十大领域。

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武汉市人才净流入率为-0.4%。从投资人的视角出发,洪泰基金董事总经理杨勍认为,武汉的高校资源能够为科技消费产业发展提供大量高水平人才。此前武汉大学生就业待遇偏低,导致人才外流,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武汉高科技行业的发展,期待政府出台更多激励政策,让人才留在武汉。

武汉在2017就启动了“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这项政策正在帮助扭转人才流失的局势。通过放宽落户标准,建设人才公寓,提供创新创业培训机会等多项有利政策,确保实现“5年留住100万大学生”目标。另外,武汉也引进了华为、小米、迈瑞等一流高新技术企业入驻,为大学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和成长的机会。三年时间共新增留汉大学生109.5万人,提前2年完成了原定计划。近三年海归回流、博士留汉人数显著增加,达到9000多人,为当地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深创投华中区资深投资经理王健表示:“我觉得武汉企业家执行力很强,接地气,且性格坚韧,有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干劲。与北上广深相比,武汉的创业者大多是来自高校教授和学生,他们的项目多半集中在科技领域,电子、光通讯、医药医疗居多,互联网项目相对较少,还有些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项目。相对来说,创业项目更多聚焦在制造业、实体经济。”

强大嘉宾阵容,9月28-29日齐聚武汉

创新点亮产业积淀

蜕变的种子播撒在扎实的产业基础之上,武汉数十载形成的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让技术有了用武之地,也在科技的助跑下有了腾飞的机会。

作为武汉工业经济的“主引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43.5亿元,占全市9.6%。在2019年商务部综合考核中,其位居全国219家国家级经开区第十位、中西部首位。经过29年的沉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累计引进世界500强企业73家。

2006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被授予“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的称号。十四年过去,武汉有“中国底特律”之称,其汽车及零配件产能不仅仅在全国有着重要位置,也以世界工厂的身份支撑着全球汽车供应链的运转。2018年,武汉汽车产量为170万辆,占全国的6%;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达4000亿元,连续9年成为本市经济第一大支柱产业。

位于武汉经济开发区的“东风大道”闻名遐迩,被誉为“车都之脊”,是全球汽车工业密集度最高的轴线之一。全长13公里,沿线分布着2万多家企业,营收总和达到万亿级,汇集了7家整车企业、12个汽车总装工厂和500多家零部件企业,囊括美、日、法、英、国产五大车系,譬如,中国四大汽车集团之一的东风汽车公司大本营便坐落于此。

1976年,武汉诞生了中国第一根石英光纤,而今武汉光谷也成为“世界烽火台”。武汉的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全球第一,占中国国内市场的三分之二、国际市场的四分之一,光电器件和光传输设备在中国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60%、10%。2001年光谷被原国家计委、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如今成为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光电器件生产基地、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和最大的激光设备生产基地。

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企业是武汉的另一个支柱型产业。科技部数据显示,2018年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综合实力高居全国第三位。光谷生物城集聚2000多家各类生物企业2000多家,产业总收入突破1200亿元,形成集新药研发、医疗器械、医药生产、医药物流于一体的产业体系。

过去的支柱产业正成为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变革土壤,孕育改变行业、改变生活的新产品。

依托深厚的汽车产业积累,武汉成为新能源和自动驾驶研发落地的排头兵。比亚迪、江淮、南京金龙、东风、本田、蔚来汽车等头部车企先后宣布在武汉成立新能源汽车生产研发基地。

2019年,武汉地质资源环境工业技术研究院旗下车企格罗夫研制成功以氢能为动力、采用碳纤维车身的乘用车,这也是中国第一台采用氢能碳纤维车身的自主品牌乘用车。另外,武汉喜玛拉雅配套的中通牌燃料电池保温车进入第11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额定功率45kW;湖北海亿氢能配套的东风牌燃料电池客车底盘进入327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

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智慧生态城,国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正计划新增第二批78公里5G自动驾驶开放测试道路,年内建成基于5G通讯的车路协同自动驾驶开放测试道路,总里程将突破100公里,成为全国最大的5G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示范区。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今年首批规划建设500个5G信号基站,截至目前已完成建设439个,完成率达到87.8%,年内将实现域内5G信号全覆盖。未来,在“5G+北斗”加持下,武汉开发区智能网联汽车公开测试道路将实现毫秒级时延、厘米级定位。

在基础装备制造上,武汉拥有武重、华中数控、华工激光、锐科激光、中车长江、武船、长动集团、盛隆电气、中铁科工等龙头企业。

在这样的制造业环境下,智能制造的风潮越来越强,传统制造业企业向智能方向转型,以新技术为驱动力的创新公司也应运而生。洪泰基金投资了十几家注册在武汉或者注册在武汉的早期企业,在董事总经理杨勍看来,武汉在创新产业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有了突飞猛进的成果,在当地有了较为健全的产业链上下游公司。

武汉还吸引了一众国内外智能机器人企业的抢滩。上海永乾机电、济南方德、捷福装备、凯德自控、大唐广电或已落户,或已在筹划中。ABB、安川电机等全球工业机器人巨头也有意在武汉布局。

在当下如火如荼的芯片行业,“国产替代进口”的声音愈来愈高之时,武汉早已建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50多家国际知名的半导体设备企业,150多家半导体原材料和零部件企业。这座城市汇聚了武汉新芯、长江存储、海思研发中心、联发科、新思科技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形成涵盖设计软件服务、芯片设计、测试等产业链条。存储器的研发、制造和销售掌握在少数韩国和美国厂商手中,它也是中国进口金额最大的集成电路产品。正在建设中的长江存储总投资240亿美元,完全建成投产后,将大大提升中国存储芯片的产能。

新动能蓄力而上,武汉的蜕变正在发生。武汉“数谷”作为一颗新星冉冉升起,2016年武汉开展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建设,打造国内首个独具特色的“网络安全学院+创新产业谷”基地。

根据公开数据,国家网安基地已注册企业95家,注册资本259.79亿元;签约项目52个,协议投资总额3363亿元,形成了从数据存储到数据传输、处理和应用的网络安全产业链,全国网安行业排名前50强企业三分之一落户基地。中金数据、京东方、众维亿方、盘古数据等高科技公司已进驻数谷。

2019年上半年,武汉市钢铁、石化、烟草和汽车四大传统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18年的45.0%迅速下降到41.4%;2020年上班,战略性新兴产业(含服务业)投资增长21.6%,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6.2%。

作为落实武汉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2020武汉高质量发展(全球)资本大会”将邀请百余位国内外著名政界、学界、企业界及投资界的精英人士,重点讨论如何将武汉打造成“创新之城”、战略高新技术的新高地、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之都。

江城的新旧动能转化渐入佳境,朝着更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航行。

政策与资本双管齐下

及时到位的政策如同一支催化剂,让武汉的产业升级获得更大势能。

2015年,湖北省决定设立长江产业基金,由湖北省级财政出资400亿元,吸引国内外各类资本合作,共同建立总规模为2000亿元的母基金群,促进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首府武汉无疑成为一大受益者。

武汉当地也推出了一系列产业基金。在光电子产业领域,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已参股设立国芯基金、华星光电T4基金、天马基金等光电子产业子基金,基金总规模达150亿元。在人工智能产业领域,小米公司与长江产业基金已商定,共同发起募集总规模为120亿元的长江小米产业基金,目前已基本确定资金意向。在数字产业领域,已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湖北长江中信科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基金,正在谋划设立数字产业基金。在氢能产业领域,拟设立200亿元氢能产业发展基金。

即将举办的“2020武汉高质量发展(全球)资本大会”还将发布一支定位于"武汉振兴"的百亿产业基金。该基金将投资湖北省内符合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极具成长潜质的企业以及行业赛道的"隐形冠军"企业,为湖北省培育一批战略新兴产业的创新型企业,抢抓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的历史机遇期,为湖北省打造一批高素质的上市后备企业。

武汉市及各区政府都推出了多项鼓励政策。今年前7个月,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签约产业链项目投资额559.6亿元,规模位居武汉市第一,二季度区内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单季转正。该区在招商上颇为大手笔,设置了真金白银的激励条款,例如,对复合条件的、将总部落户于当地的企业最高给予2000万元的奖励,构建自用办公房的企业最高可能拿到800万元补贴……

无论是对于本地还是外地来汉的创业者和企业家,当下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在普华永道发布的《机遇城市2020》城市排行榜中,武汉位于第八。随着一系列扩大外资、鼓励外商优先投资制造业的相关政策推行,武汉在“外商投资”和“知名企业”两项指标中处于“新一线”城市前列。

纵观历史,作为中国最早的工业化城市,武汉的经济发展从来都是走国际、国内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中国近代工业的起点可以追溯到一个多世纪前的汉阳兵工厂,这一笔在历史上被浓墨重彩;一百多年过去了,现在进行时的武汉不负过往,闪耀着充满未来感与科技感的色彩,嫁接技术,产业转型升级,在光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领域,武汉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武汉地理位置优越,高校人才沉淀积累丰厚,创新创业的激情迸发,未来一未来武汉的潜力不可估量,定会有更多更好的细分行业龙头企业涌现。”洪泰基金合伙人符麟军对武汉的未来充满信心,“未来洪泰基金坚定的看多武汉,投资武汉。”

政府搭台,产业与资本和鸣,技术助力,一个工业城市的蜕变之路就这样开始了。

大会诚挚欢迎各方有志之士积极报名参会。只要您扫描下方海报上的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与百余位国内外著名政界、学界、企业界及投资界的精英人士共飨智慧饕餮盛宴。

推荐阅读:长春信息港

文章转自网络媒体,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